茶叶与油茶研究

  • 黄大茶加工过程中理化成分动态变化研究

    郭向阳;

    针对黄大茶加工过程中理化成分动态变化对风味品质的影响机制不清晰的问题,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系统测定了黄大茶不同加工阶段中儿茶素类化合物、咖啡碱、没食子酸及总糖的含量变化,并基于味觉活性值和主成分分析对其滋味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大茶加工过程中儿茶素类、咖啡碱、没食子酸及总糖含量变化显著。儿茶素类成分总体呈现显著降低的趋势,其中成品茶中表儿茶素(EC)、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及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含量相比于鲜叶分别减少了68.34%、83.56%、64.75%和65.73%,与之相反的是,成品茶中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CG)含量显著增加,是鲜叶的8.21倍。相似地,拉老火(也称高温烘焙)工序后,成品茶中没食子酸(GA)含量显著增加,分别是复闷和鲜叶样品的3.69和3.87倍。黄大茶加工过程中,咖啡碱(CAFF)含量相对稳定,变异系数最低(7.01%),而GCG和GA变异系数最高,达到133.32%和89.45%。总糖含量的变异系数相对较低(7.75%),但拉老火工序后,总糖含量显著降低了13.73%,作为反应底物以热反应途径生成挥发性成分是其含量减少的可能原因。理化成分对于茶汤滋味的形成至关重要,儿茶素类、GA、CAFF及总糖在黄大茶成品茶样品中的味觉活性值均大于1,表明相关理化成分对黄大茶茶汤滋味的呈现具有积极贡献,其中EGCG和CAFF的味觉活性值最高,达到312.51和270.06,说明EGCG和CAFF是黄大茶茶汤苦涩味感的潜在关键成分。主成分分析能够较好地对黄大茶加工过程样品进行区分,且鲜叶、揉捻,成品茶与其他加工过程样品具有显著性差异。

    2025年04期 v.38;No.161 373-3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1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茶叶微生物的污染与控制

    周棋赢;管嘉蓉;赵菲菲;岳东倩;卢亚娜;唐百鹤;秦克周;袁红雨;

    茶是国际上公认的三大健康饮料之一。茶叶在生产、加工、运输、贮藏等过程中难以避开环境中的微生物,一些微生物还会产生毒素,因此,茶叶微生物污染受到广泛关注。目前为止,人们在茶叶微生物污染及其控制方面的研究较少,且较为零散。从茶叶中的微生物污染、茶叶微生物污染来源及茶叶微生物污染控制三个方面,综述了茶叶微生物污染与控制领域的研究进展,并讨论了茶叶微生物污染与控制方面需要关注的问题,为科学判断茶叶微生物及其毒素的存在和危害提供参考。

    2025年04期 v.38;No.161 384-3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3K]
    [下载次数:2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北缘区油茶良种“申林1号”选育研究

    卜付军;朱振飞;陈继训;李涛;鄢洪星;钱红阳;马冠男;方武;童磊;裴智林;吴文竹;吴军;

    河南信阳地区油茶良种匮乏及现有多品种适应性不佳的问题制约了当地油茶产业发展。信阳作为油茶北缘种植区,既拥有丰富的野生种质资源,又面临本土良种选育滞后、引进品种适应性不足的困境。采用典型抽样调查法、区域对比试验及多指标检测手段,系统选育出“申林1号”油茶良种,并进行形态形状、产量表现和油脂品质等多维度综合评估。选育出的“申林1号”在株高、冠幅、花期、果实大小和油脂含量等指标上表现优异,单位冠幅鲜果产量达1.24 kg/m2,种仁含油率达54.41%,油酸含量高达78.4%,且对酸性土壤和低山丘陵立地条件具有显著适应性。“申林1号”兼具高产量、优油品和强抗逆性,可作为北缘区主推品种填补河南本土油茶良种空白,对优化区域品种结构、提升油茶产业经济效益及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2025年04期 v.38;No.161 393-4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2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油茶树树龄数学模型研究

    姚建峰;王法海;赵灿聪;高畅;胡雪凡;

    树龄对油茶籽产量和茶油品质存在显著影响,为实现无损测定老油茶树树龄,建立了老油茶树树龄与地径之间的数学模型。首先,测量每株被采伐油茶树的树龄和地径;然后,以2/3的数据作为建模数据集,分别建立树龄与地径之间的线性模型、对数模型、指数模型和混合模型;最后,以剩下1/3的数据作为测试数据集,测试这4个数学模型的预测精度。线性模型、对数模型、指数模型和混合模型的校正决定系数分别为0.756、0.769、0.661和0.787,平均预测精度分别为83.379%、83.441%、78.207%和84.878%,预估标准差分别为5.441 a、6.826 a、6.843 a和5.898 a。结果表明,在这4个模型中,混合模型拟合效果最好,预估精度最高。

    2025年04期 v.38;No.161 402-4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9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计算机算法与应用

  • 基于改进对抗擦除的食品图像识别方法

    李艳灵;梁庆琪;李佳漫;赵添宇;杨志鹏;

    提出一种基于改进对抗擦除技术的食品识别方法,渐进式获取判别性区域。该方法通过Otsu算法和形态学操作获得判别性区域,降低噪声干扰。为验证所提食品识别方法的有效性,在Sushi-50、 ETH Food-101和Vireo-172数据集上,与其他文献的方法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更有效地降低食品图像复杂背景的干扰,提升食品识别性能。在ETH Food-101数据集上,相较于ResNet-50,该方法在Top-1和Top-5准确率上分别提升2.6和0.8个百分点。

    2025年04期 v.38;No.161 408-4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2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基于三重注意力机制的带钢表面显著性缺陷检测

    张莉;李锡瑞;郭华平;孙艳歌;

    带钢表面缺陷普遍存在低对比度、类内差异显著及类间相似性高的特点,对模型检测精度构成巨大挑战。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三重注意力机制的显著性目标检测模型,旨在实现带钢表面缺陷检测。针对主干网络提取的粗缺陷特征,构建包含三个分支的特征细化模块,各分支从不同维度关注带钢表面缺陷的通道和空间特征。同时,为细化显著目标的边缘细节,构建一种局部注意力特征过滤模块,并将其嵌入到特征细化模块中,提高模型对缺陷区域的敏感性。实验结果表明,与现有方法相比,本文所提模型在显著性目标检测任务中展现显著优势,其平均绝对误差、加权F测度等评价指标均优于同类方法,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鲁棒性。

    2025年04期 v.38;No.161 414-4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1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基础理论研究

  • 成熟时滞与消化时滞共同作用对一类捕食模型动力学行为的影响

    李帅;杨艳华;宋新宇;

    研究了一类具有成熟时滞和消化时滞的捕食者-食饵模型的动力学。首先,运用几何方法对具有参数依赖时滞的特征方程进行了分析,得到了时滞参数平面上的Hopf分支曲线和不稳定区域。其次,运用中心流形和规范型理论推导出了判断分支方向和周期轨道稳定性的准则。最后,结合数值模拟发现,随着消化时滞的增大,模型将失稳;而随着成熟时滞增加,模型经过有限次稳定性切换后趋于稳定状态。

    2025年04期 v.38;No.161 421-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8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基于四元数SRCKF-SLAM算法的植保无人机姿态估计

    王丹丹;祝朝坤;冀晓群;谭开拓;余亮;

    以传统四元数作为飞行器非线性状态模型描述参数,进行姿态估计时存在精度不足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四元数的平方根容积卡尔曼滤波算法。该算法以姿态四元数误差及陀螺仪漂移误差为状态量,以SINS/SLAM组合导航的姿态四元数为观测量,并采用平方根容积卡尔曼滤波算法进行姿态估计,既解决了传统四元数的规范化问题,又降低了传统四元数的平方根UKF算法的状态维数及复杂度,提高了数值稳定性。与四元数SRUKF、四元数SRCDKF算法比较,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新算法估计横滚角、俯仰角、偏航角误差均值分别为2″、3″、1″,误差均最小,且算法精度较四元数SRUKF-SLAM算法提高了约30%,具有较高的滤波精度及数值稳定性,计算效率最优。

    2025年04期 v.38;No.161 428-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8K]
    [下载次数:3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双色场操控下氩原子单电离超快动力学研究

    陈红梅;吴凤润;李整法;汤清彬;

    研究了双色激光场操控下原子单电离过程中光电子动量谱,通过调节双色场的交叉角度和相对相位,实现对光电子发射方向的有效控制。在实验方面,采用冷靶反冲离子动量谱仪(COLTRIMS),测量了800 nm+400 nm线偏振双色场在不同交叉角度和相对相位下的光电子动量谱。结果显示,随着交叉角度的增大,动量谱的主轴方向发生倾斜,其倾斜角度约为交叉角度的1/2;而随着相对相位的变化,动量分布在第二和第四象限之间出现显著的周期性波动。在理论方面,基于海森堡势的经典系综模型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模拟,进一步揭示了光电子发射方向与电离时间延迟之间的关系。交叉角度的增大,导致光电子发射更集中在单个光学周期内,并且周期内干涉效应显著改变了光电子的运动路径。理论模拟与实验结果表明,双色场的交叉角度和相对相位可以协同作用,实现对光电子发射的角度分布和对称性的精确调控。

    2025年04期 v.38;No.161 437-4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2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基于固定效应模型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数字金融驱动效应研究

    杨鑫;李明伟;雷显凯;杨帆;

    数字金融有助于缓解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融资约束,助其解决技术创新的“卡脖子”问题。通过使用固定效应模型,以239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为样本,探讨数字金融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驱动效应。结果显示:融资约束在数字金融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发挥中介效应,数字金融通过缓解资金约束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经济发展水平在数字金融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发挥正向调节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金融更能促进非国有企业技术创新。

    2025年04期 v.38;No.161 443-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2K]
    [下载次数:2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

    张克新;汪田归;赵莉;彭娇婷;张洪昌;杜建雄;纪燕;

    利用中国5批次共361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的空间分布数据集,基于地理学的视角利用地理探测器和地理空间分析等方法,对国家级非遗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由中国非遗类型的集中化指数(0.253 6),可以看出非遗类型呈弱不均匀的结构分布;非遗数量总体呈阶梯状分布,以传统技艺、民俗、传统戏剧、传统美术和传统音乐为主,传统舞蹈、民间文学及曲艺次之,其他项目为稀缺。(2)国家级非遗空间分布的区域差异性较为明显,非遗总数的最邻近指数为0.479 9,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聚集分布特征;非遗数量整体呈现出东密西疏的地理空间分布格局,东部地区的国家级非遗数量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全国非遗空间分布形成了2个高密度核心区、3个次密度核心区以及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小核心区。(3)地理探测器探测分析结果表明:人文因素的影响最为显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次之,而自然因素的影响则相对最弱;但是当自然环境因素、人文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等三者之间进行交互作用时,这些因素对非遗地理空间分布的解释力显著增强。其中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人数、人口密度、交通条件和A级景点数是影响我国非遗分布的主要因素。

    2025年04期 v.38;No.161 450-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0K]
    [下载次数:2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基于改进的单因子水质标识指数法的南湾水库水质时间变化特征

    严育通;李飞飞;翁文静;史兴俊;刘明华;周红升;

    以淮河流域上游南湾水库为研究对象,提出了改进的单因子水质标识指数法,对南湾水库水质的时间变化特征进行了监测和评价。结果表明:(1)改进的单因子水质标识指数法能显示水质是否达到功能区标准和优于功能区标准的具体数值;(2)2018—2019年大多数月份的绝大多数水质指标均符合Ⅲ类水标准以上,只有TN部分月份超标,总磷项已接近标准临界值;(3)使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对南湾水库水质的营养化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TP整体处于贫营养化阶段;(4)水质的时间变化特征为:年际稍微好转的指标为溶解氧DO、BOD_5、TN;年际变化不大的指标为COD_(Mn)、TP、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叶绿素a、Cr~(6+);年际变差的指标为透明度、粪大肠杆菌群。季节变化特征是:溶解氧DO数值依次从冬季、春季、夏季、秋季呈降低的趋势,TN、TP在夏季和秋季含量较高,石油类在夏季的8月份较高。

    2025年04期 v.38;No.161 459-4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5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应用技术研究

  • 可溶液加工二氧吩噻嗪/螺-9,9′-氧杂蒽芴主体材料及其发光器件

    邹国栋;范李想;韩亚楠;张新稳;段瑞焕;赵祥华;

    以有机小分子螺环化合物2-(10-二氧吩噻嗪基)-螺-9,9′-氧杂蒽芴(SFX-PzO_2)为主体材料,以[Ir(pq)_2acac]和[Ir(mppy)_3]分别为红、绿色磷光客体材料,分别以6%和4%的浓度掺入主体材料中,以氯苯为溶剂,将发光层采用旋涂法成功制备了基于有机小分子SFX-PzO_2的红色和绿色有机电致磷光器件(PhOLEDs)。结果表明,红色和绿色磷光器件在驱动电压分别为11.5 V和12.7 V时,亮度均达到1000 cd/m~2,较低的驱动电压表明这两种器件可用于便携设备。红色和绿色PhOLEDs的最大电流效率分别为4.89 cd/A和5.88 cd/A。

    2025年04期 v.38;No.161 465-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7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Gd2Zr2O7热障涂层材料性能研究及抗CMAS行为

    王进双;徐一妍;卢贤军;龚文杰;王迎辉;

    以氧化锆(ZrO_2)和氧化钆(Gd_2O_3)材料为原料,使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Gd_2Zr_2O_7。通过X射线衍射(XRD)、热膨胀仪、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维氏硬度计等仪器对其晶相结构、热膨胀系数、微观结构、力学性能和抗烧结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在1250℃下对Gd_2Zr_2O_7进行了4~12 h的CMAS(CaO-MgO-Al_2O_3-SiO_2)热腐蚀实验。结果表明:Gd_2Zr_2O_7具有较高的热膨胀系数(TEC)、较好的抗烧结性能,但其力学性能较差。热腐蚀4 h后,腐蚀深度达到41.56μm;热腐蚀12 h后,腐蚀深度达到132.30μm。在高温下,Gd_2Zr_2O_7与熔融的CMAS发生反应,生成致密富磷灰石相Ca_2Gd_8(SiO_4)_6O_2,能够阻碍CMAS的进一步渗透。

    2025年04期 v.38;No.161 470-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9K]
    [下载次数:2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蓝光发射CsPbBr3纳米晶的制备及其光学性质

    邱洋;曲哲;许碧瑶;段默含;马永富;陈瑞;

    蓝光CsPbBr_3量子点因其发光量子产率高而受到广泛关注。通过两步过饱和再结晶的方式,在常温条件下合成了高效蓝光发射的CsPbBr_3纳米晶量子点。该方法可将粒径控制在5 nm左右,从而使得产物具有较强的量子限域效应。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和荧光光谱仪,对样品的形貌、结构和基本光学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添加不同比例的氯苯溶剂,可调节量子点尺寸,进而调控其发光带隙。本工作制备的量子点具有优异的光学性能,利用其组装的蓝色发光二极管(LED)显示出较高的光致发光强度,在光电器件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2025年04期 v.38;No.161 476-4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0K]
    [下载次数:2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助剂改性水泥基渗透结晶防水材料试验研究

    闫东;李士民;刘浩博;肖学党;张雷;张凤翔;来利鹏;成帅;李肖飞;时朋飞;吕维鹏;曹浪超;

    为了研究水泥基渗透结晶防水材料抗渗性能提升技术,提出了外加助剂改性水泥基渗透结晶材料方案,从水泥粒度、硅灰掺量、助剂添加角度研究其改性规律特性,通过试验测定水泥粒度、物理力学性能、抗渗性能,得到水泥基渗透结晶防水材料性能提升数据。研究结果表明:(1)水泥颗粒残余量直接影响水泥基渗透结晶防水材料性能,硅灰掺量在15%时表现出较好的力学性能,减水剂掺量为0.1%时,氯离子含量低的水泥基材料有较好的性能。(2)单因素实验中去除涂层后抗渗压力比最高达167%。(3)正交试验活性助剂成分中最优掺量为酒石酸占涂料总量的0.3%,硅酸钠占涂料总量的4%,甲酸钙占涂料总量的3%。材料28 d抗压强度为30.5MPa,抗折强度为6.2 MPa,吸水率为6.5%。该研究成果可为水泥基防水抗渗修复材料的应用推广提供依据和参考。

    2025年04期 v.38;No.161 481-4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1K]
    [下载次数: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综述·评论·争鸣

  • 紫檀芪的吸收代谢及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

    孟田田;闻子巍;刘亚茹;韩露;程晓芳;徐永杰;

    紫檀芪是植物产生的天然抗毒素,存在于紫檀、蜂胶、葡萄、蓝莓等植物中。紫檀芪具有两个独特的甲氧基结构,展现出比白藜芦醇更高的生物利用度、亲脂性和稳定性,使其在体内具有更好的吸收和更长的代谢时间。因此,紫檀芪具有丰富的生物学功能,在抗氧化、抗炎、抗菌、抗肥胖和抗衰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紫檀芪的吸收、代谢以及生物学功能进行详尽的综述,为其在药物开发方面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2025年04期 v.38;No.161 490-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5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天然抗氧化剂在肉制品加工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葛月婷;寇博洋;张春语;

    肉类是人类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加工和贮藏过程中易出现氧化现象,进而导致肉制品货架期缩短、感官品质和营养价值下降,甚至威胁人体健康。添加抗氧化剂是减缓氧化的有效手段,但化学合成的抗氧化剂存在潜在的安全风险。天然抗氧化剂因其安全性高及潜在的健康益处而成为理想选择。综述了肉制品在加工过程中出现的氧化现象、天然抗氧化剂分类与来源及其在肉制品加工中的应用进展,并对其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为提升肉制品品质、保障消费者健康和促进肉制品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2025年04期 v.38;No.161 497-5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7K]
    [下载次数:2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