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简介
淮河流域五省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优化及协调发展研究
我校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教师王义民教授2012年获批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淮河流域五省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优化及协调发展研究,课题编号:2012B593。该课题同时也是河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信阳师院淮河文明研究中心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在中国东部河流中,淮河具有特殊性。首先,自然属性方面:水系不完整,至今没有独立入海口,加之秦岭-淮河是中国东部天然的南北分界线,所以,习惯上人们把淮河流域一分为二,北部称黄淮地区,南部称江淮地区;其次,经济属性方面:淮河流域是东部的“经济低谷”,北部是黄河经济带,南部是长江经济带;第三,文化属性方面:淮河没有形成独立的地域文化体系,北部属黄淮文化区,南部属江淮文化区。淮河的特殊性,使其从流域整体研究存在诸多困难,所以,较之其它河流流域,研究成果不仅少而且水平低。
行政区划上,淮河流域包括豫、鲁、皖、苏、鄂5省区,面积27万km2,人口1.8亿,占全国人口的13.12%。在全国总体格局中,淮河流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该流域协调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题打破以往按省级行政区研究的惯例,从流域整体入手,提出优化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和构建流域城市群的路径。
城镇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水。美国学者施坚雅(George William Skinner)1950’S就发现,由水系构成的流域与城镇体系形成很好的对应关系,提出了中华帝国晚期的九大区域及主要城市。中国有8大水系(长江、珠江、淮河、黄河、海河、辽河、松花江、雅鲁藏布江等),将8大水系的流域分布图与中国现有的城市群空间分布图叠加,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8大流域中惟独淮河流域没有形成独立的城市群。原因何在?黄河泛淮700余年打破淮河水系的完整性,加之淮河流域是中国历史上军事战争的主战场,所以,城市在“建”和“毁”之间拉锯,不仅没有形成具有影响全流域的首位城市,而且大、中、小城市的结构也呈现“畸形”,城镇体系发育不完善,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当代。进入21世纪,位于淮河流域的城市大多为该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边缘城市,城市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就城镇体系而言,淮河流域中等城市和大城市居多,特大城市和小城市较少,城市规模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特征。城镇体系结构上的不合理,严重阻碍着区域经济发展。基于城镇的空间层次结构及空间相互作用的联系强度,该课题提出淮河流域城镇体空间组合优化路径为“一核”、“一圈”、“两轴”的结构体系。“一核”:以徐州为核心城市(也就是未来城市群的首位城市),通过客运量、经济产业联系、人口分布等空间相互作用确定为该流域城镇发展的增长极,未来应加强徐州城市的集聚、辐射能力,以带动流域内其它城市的发展,优化流域城市空间体系。“一圈”:以徐州为核心的城市紧密联系圈,包括商丘、亳州、淮北、宿州、宿迁、枣庄在内的发展圈,大多为徐州都市圈范围内的城市。“两轴”:其中,第一轴线为沿陇海线的发展轴,主要城市为开封、商丘、徐州、连云港。第二轴线为具有较强空间相互联系的枣庄、徐州、淮北、宿州、淮南发展轴。该优化路径最大程度的利用了现有城市间交通联系通道及最大限度参考了通道地带经济、社会要素的流动特征,此结构是整合淮河流域30多个地级城市、实现互动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课题主持人王义民,1992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地理系,获人文地理学硕士学位,同年7月到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工作。现任城环学院教授、副院长,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人地关系优化调控。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主持完成省级项目3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获河南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2项。
本刊编辑部